景区服务

Scenic Area Services
图片名称

佛珠

2019-07-12

佛珠的作用及意义  佛珠是佛弟子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在僧俗间的广泛使用。本称“念珠”,起源于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种类型。每串佛珠数目表征不同的含义。佛珠的质料不胜枚举,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菩提子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佛珠是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在使用佛珠时,不要过分地计较它的构造、颗数和质料才好。只要能做到“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也就可以早证菩提、成就涅槃了。  一、佛珠起源  在佛教经典中,关于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作为通说。经云:  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王大欢喜,遥向世尊头面礼佛云: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槵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  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槵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应是佛教当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应当指出的是,佛珠虽然已经成为佛教徒的一项重要标志,但若溯其本源,佛珠并非佛教所创用。如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毗湿奴派,很早便有持珠的记载。这在出土文物中,便有例证,如在印度出土的公元二世纪“龙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罗门像,其颈上是挂有串珠的。  在中国,国人知道佛珠这一称谓,最早应始于东晋(317—420)时翻译的《木槵子经》,只可惜译者的名字已经失佚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两晋时期异域僧侣来华者甚众,这些外国沙门中必然会有携带佛珠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记载有关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  至此,佛珠开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如《旧唐书·李辅国传》载:”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  《续高僧传·道绰传》载:“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来有一尊十六国时期(304—439)的泥塑弥勒菩萨像,便是一尊颈部挂有佛珠的造像。此外,在日本保存下来有《佛像图鉴》一书,其中绘制的唐代高僧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说,唐代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二、佛珠種  佛珠的种类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来讲,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1.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3.挂珠——挂在颈上的佛珠。  持珠,多用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的数目。在经典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若欲愿生诸佛净土者,应当依法受持此珠。”  这就说明,持用佛珠就是藉以约束身心、帮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己护人,同时还会获得无量的功德。  佩珠,俗称手串,以十八颗子珠者最为普遍,多以名贵材质或颜色亮丽者为之。时下许多并非信仰佛教的男女,皆以佩带佛珠为荣,使佛珠俨然成为一种时尚饰品了。在我看来,凡是这些爱戴佛珠的人,皆应看作是深具善根、无始劫来与佛有缘的人。佛陀早有明示:“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  挂珠,多采用水晶、玛瑙、翡翠、珊瑚、密蜡、绿松石等珍贵材料制成,子珠的色泽必须匀净,要求选用彼此间色彩变化不大、温润细腻、光洁晶莹的好材料制作。同时,子珠的直径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误差。在联缀时,每二十七颗子珠间嵌入一颗隔珠,在母珠的下方还会配有一种编织精美的“中国结”与美玉、翡翠等挂件组合而成的“佛头穗”。在重要的法会上或大和尚礼佛拈香的时候,这种“佛头穗”能够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从而保证在整个佛事活动中仪态庄重。一般来讲,挂珠的佩戴要考虑一定的季节性,如夏季应选用那些水晶、玛瑙、翡翠、珊瑚等宝石类,能够使人有凉爽贴身的感觉;在冬季里就应选用琥珀、密蜡或果实一类的挂珠为好。  此外,尚有一类挂珠是由佛珠衍化而来的,那便是“朝珠”,它是清代官吏特有的一种饰物。朝珠与普通挂珠最大的区别是,朝珠将佛头穗的样式改成了由阔丝带系缀、用银丝珐琅裹着、被称作“背云”的大坠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组成。因近世有仿制朝珠样式来充当挂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样式的挂珠时,应当注意以胸前的三颗隔珠为中心对称,将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中心,而三串弟子珠是左侧一、右侧二的形制,切不可乱挂一气,有悖礼仪。  为了更好地使人了知佛珠的种类,下面介绍一下佛珠各部位的名称。  一串标准的佛珠应该包括母珠、子珠、隔珠(又称作“数取”)、弟子珠(又称作“记子”)、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组成。  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的作用。旧时的母珠,多会在内部绘有佛像,采用凸透镜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里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佛珠作为一种法具的庄严。  隔珠,又称作“间隔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一般来讲,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三颗不等。如一百零八颗的佛珠和五十四颗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颗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颗、十八颗的佛珠,则每九颗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过的数目。“十”这个数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罗蜜”,即: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  记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饰物,也可以用线绳结成“中国结”来替代,目的是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三、佛珠數目  每串佛珠都由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子珠数目随所据经典不同,表征不同的含义,兹列表如下:  一百零八颗  是最为常见的数目,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  百八烦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如经中所言:  诸菩萨问: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阴有集,不知为痴,转入意地亦如是,识亦如是,是为意三。见好色、中色、恶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有阴有集,乃至触亦如是。彼经但列六根各六,虽无三世之语,而结云百八,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既以心意识三为意地三,故通三世,如云集起名心、筹量名意、别知名识。意三既尔,故使所依五根亦尔。三世三个三十六故,故有百八。  一千零八十颗  按天台宗理论,十界无不性具善恶,故一千零八十数目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即:1、地狱界,2、饿鬼界,3、畜生界,4、修罗界,5、人间界,6、天上界,7、声闻界,8、缘觉界,9、菩萨界,10、佛界。  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十信:  1.信心,2、念心,3、精进心,4、慧心,5、定心,6、护法心,7、回向心,8、戒心,9、舍心,10、愿心。  十住:  1.初发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贵住,5、方便具足住,6、正心住,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顶住。  十行:  1.欢喜行,2、饶益行,3、无瞋恨行,4、无尽行,5、离痴乱行,6、善现行,7、无著行,8、尊重行,9、善法行,10、真实行。[10]  十回向: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2、不坏回向,3、等一切佛回向,4、至一切处回向,5、无尽功德藏回向,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8、如相回向,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10、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  1.欢喜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难胜地,6、现前地,7、远行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法云地。  四善根:  指见道以前,观四谛及修行十六行相以达到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包括:1、暖位,2、顶位,3、忍位,4、世第一法位。  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等觉:又作等正觉,即指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如欲详细了解,请参阅鸠摩罗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  妙觉: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位。  三十六颗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二十七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圣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十八有学:1、随信行,2、随法行,3、信解,4、见至,5、身证,6、家家,7、一间(一种),8、预流向,9、预流果,10、一来向,11、一来果,12、不还向,13、不还果,14、中般涅盘,15、生般涅盘,16、有行般涅盘,17、无行般涅盘,18、上流色究竟。  九无学:1、退相,2、守相,3、死相,4、住相,5、可进相,6、不坏相,7、不退相,8、慧解脱相,9、俱解脱相。  二十一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十地”见“五十四颗”一段,“十波罗蜜”见“弟子珠”一段的介绍,兹不赘述。而“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十八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尘:1、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  六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十四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1、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  2.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  3.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4.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  5.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  6.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  7.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  8.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  9.使性多婬者,不生色念;  10.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瞋恚;  11.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闇;  12.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13.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14.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四、佛珠的質料  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无论是矿物还是植物,大凡竹、木、牙、角均可制成佛珠。  但在佛典当中有记载、可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却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也不过十余种,实在无法与现今众多繁杂的品类相比了。下面将佛经中所举的佛珠质料加以列表说明。  在佛教中,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七宝的名目,诸经中说法各有不同,《般若经》说有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七种。佛珠的质料除了上述的“佛教七宝”以外,可用五大类别加以划分:  菩提类  菩提子,恐怕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了。  其实,菩提子并非菩提树所结的果实,而是指一种产于雪山附近、名字叫川谷的草本植物,其具体相状是:春天长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色花,呈穗状,夏秋之际间结实

藏传佛教壁画欣赏

2019-07-12

资料正在更新中……

唐卡

2019-07-12

唐卡的题材和内容(图)苯教唐卡曼陀罗(坛城)唐卡叶星生先生所著《唐卡》书影北京叶星生  本文节选自廖奔主编的《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之叶星生所著《唐卡》一书,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叶星生先生是著名的藏学研究者、收藏家,同时长期在西藏生活、工作,又曾跟随十世班禅画师学习藏画,对唐卡有精深的研究。本文撷取叶星生先生《唐卡》著作中的部分内容,主要对唐卡的题材和内容加以介绍,企望读者对唐卡艺术有深入的了解。  唐卡,一种装裱在锦缎织物上的工艺特殊的艺术品,广泛流行于西藏地区,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是西藏艺术的精粹。唐卡的题材内容极为丰富,早期唐卡从宗教题材开始,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各教派的产生及社会的需求而赋予唐卡更多的使命,除各类佛教题材占主导地位外,还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传记故事、建筑古迹及与命运相关的祈福禳灾、祭祀还愿及天文历算、藏医药唐卡。其内容涉及宗教、历史、政治、人文、科技等方方面面,从而构成一个庞大、完整的藏文化体系,成为用宗教理论和绘画艺术来诠释世间万物的“百科全书”。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圣像唐卡  此类唐卡是以藏传佛教显密二宗的各类佛、菩萨、佛母、罗汉、法王、本尊、护法及各类高僧大德、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唐卡。主要有两类表现形式,一类是以上述内容为主体,圣像居于中心位置,背衬光环和拱形佛龛,底为双层莲台和金刚宝座,两旁为协侍菩萨或弟子。忿怒护法背衬红色般若智慧火焰,无光环。罗汉、天王及祖师头衬光环,坐豪华软垫、靠椅,由于未进入圣者地位,故无金刚宝座。在背光四周均以祥云、花草环绕。另一类常见的形式是除以上内容外,四周以对称均衡的手法排列各类神佛眷属、僧人、供养人等,上方多为各类佛、菩萨、高僧等,下方主要为各类护法、天女、世间神及供养人等。  此类唐卡中的各类佛、菩萨等神像必须严格遵循《佛造像度量经》的规范绘制,法器标识须准确无误,按仪轨就位。而对历史人物则注重动作姿态、面部神态及性格特征的刻画,无固定模式,主要根据史料的记载并在上师指导下进行设计绘制。传统方法均为全身像,明代以后曾出现由宫廷画师以写实渲染的手法绘制的成吉思汗、乾隆皇帝等多幅无背景的肖像画,甚至还借用西洋画的明暗画法来表现各类高僧像的唐卡。  这类唐卡数量庞大,流传极广,是寺院和民间用来供养、膜拜的最为主要的对象。  二、佛本生故事唐卡  这类唐卡是表现以释迦牟尼为主的各类佛、菩萨应化救度的生平事迹,分独幅画和组画两种。独幅画中心以佛造像为主,四周分组表现佛陀生平事迹和传记故事。另一类则是以多幅成套,常见的有12幅、36幅、108幅等。如释迦牟尼本生传12幅一套的组画唐卡,按顺序分别表现菩萨显灵、白象投胎、肋下降生、世尊尘世、神力王子、离俗出家、入定苦修、金刚菩提、摧伏降魔、成就正觉、广转法轮、光中涅槃十二大功业。  此类唐卡与圣像唐卡有着明显差异,圣像唐卡是以中心的各类神佛、高僧为主题,而佛本生唐卡上虽佛像仍以较大的体量置于画面中心,但要表现的主题则在佛像的四周。前者构图对称,风格严谨,每组内容相对独立。后者完全按情节的发展来进行创造性的排列、组合而串连成一个整体。  三、曼陀罗(坛城)唐卡  此类唐卡表现的是藏传佛教修持能量的中心,象征本尊的法门,而且显示佛教的宇宙观念。在古代印度让众生皈依供奉诸佛和深入教化的场所,称为曼陀罗,其梵语为mandala,是由“心髓”“本质”的manda,以及意为“得”的la所组成的。因此曼陀罗一词即意谓“获得本质”。  曼陀罗唐卡以其严谨的结构,丰富炫目的色彩,独特精湛的技艺,超凡脱俗的视觉感受,和谐地构成了圆满的佛陀的世界,各种坛城在形式上基本上是外圆内方(也有方形的)。外层以般若火焰、尸托林、金刚杵及护城河组成圆形围墙,表示对凡尘的拒绝和对邪魔的镇压,而不能进入金刚驻锡之地。内城为方形,四面有门,门口有梯,城楼矗立,内有16侍卫,每面4人。中为殿堂,内居金刚。殿堂顶层为圆形,内有小殿,居金刚之传法师。各种不同内容的坛城,里面布置的佛像及装饰也不一样,每座曼陀罗中心都有自己的本尊,并成为各类坛城唐卡的名号。  曼陀罗唐卡在藏密中作为修练的形式和重要观想的内容,让修行者通过修行可以从中得到本尊的加持,将“外在大宇宙”和“内在小宇宙”融合为一。  四、人物传记唐卡  人物传记唐卡主要是表现高僧大德、法王祖师等重要的历史真实人物生平传记。其特点是按经书中的记载和上师的传授来进行设计创造,并衬以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从而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在形式上同样是以一幅或多幅组成。如珍藏于萨迦寺的明代唐卡《八思巴画传》,共为25轴,分组表现萨迦第五代祖师八思巴从出生到圆寂的生平事迹,在构图上,中心位置仍留给佛或祖师,四周则是如同连环画按时间先后展开情节,并穿插山石祥云、亭台楼阁等自然景物。这样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装饰效果,而且起到对故事情节分组和贯通的作用。另一个特色就是在每组故事下方常见写有藏文,对画面内容进行简要注释。排列顺序一般是按顺时针方向向左上方开始到右上方结束。  五、宗教伦理唐卡  这类唐卡是将宗教的教义、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因果轮回等抽象的概念以图像化的方式进行表达。如象征时轮宗最高教义与神圣思想的《十相自在图》;表现宇宙观念的《世界模式图》;教化人的心灵及行为的《六道轮回图》。这类唐卡最大的特点是往往不直接表述,而是以符号的形式、象征的手法来阐明思想,表达教义,揭示主题。如在壁画、唐卡中经常出现被称为“南久旺丹”的《十相自在图》,是用7个梵文字母及3个图纹字符上下组合而成,将时轮最高教义中的基、道、果创造成一种符号,并以红、白、黄、蓝四色的相互穿插表示构成宇宙的风、火、水、土四大元素及太阳、月亮。同时表征所寄托的身、语、意诸神,从画集三界所有器情于十相自在图内,其能量巨大,无可比拟。而《六道轮回图》则是将佛教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十二因缘以车轮旋转的艺术形式来表征命运轮转,永不停歇。  六、祈福还愿唐卡  这类唐卡主要是以辟邪消灾、祈福求财、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为主要目的,并用于生老病死、赎罪还愿和祭祀礼仪的世俗唐卡。如用于镇邪魔、避瘟疫的《蒙人驭虎图》;用于招财进宝的《阿杂尔牵象图》;护佑人的命运和超度亡灵的《九宫八卦图》。其中《四瑞图》则是通过印度古老的民间故事以大象、猴子、兔子、鹧鸪及一棵大树来教化尊老爱幼,团结和谐。还有用于祭神祈福仪式中的《禄马图》,是由画面中心的白马,四周的狮、虎、鹏、龙及七珍八瑞等吉祥图纹和文字构成。据说最早是苯教在祭祀仪式中的法器,后加入新的内容和密咒,作为祈福还愿、获得好运的命运之幡。或置于门外,或悬挂于神山圣湖,随风飘动,故又称之为“风马”。宗教伦理唐卡116x77cm  此类唐卡主要来自民间的创造,以师传方式进行,并在不同地区创造出不同的版本。如一幅来自内蒙古的清代唐卡《四瑞图》破例地与《十二生肖图》融为一个画面,并且将四瑞图猴背上传统的兔改画为长着兔耳的狗,将传统的家牛画成牦牛。同时在上方又借鉴了“风马画”中对动物的表现方法,左侧则将狮和龙画在一起,右侧将凤凰和大象画在一起,从而对卫藏地区(卫藏,西藏旧时别称)传统“四瑞图”唐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打造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七、建筑圣迹唐卡  这类唐卡主要是以历史上著名的宫堡、园林及寺院建筑为主体。如拉萨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山南的雍布拉康、桑耶寺、桑嘎古托、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萨迦寺、昌都的类乌齐寺、强巴林寺等各地区各教派的重要寺院建筑及佛塔等。可一座寺院一轴唐卡,也可将多座寺院组合成一幅。此类唐卡的最大特色一是以散点透视法,将建筑群打散拆开,重新排列组合,以全面展示寺院的整体,并突出重点,而不受透视、空间的限制。二是将建筑与修建过程及庆典活动联系在一起;如“布达拉宫”唐卡,表现了各种工匠忙于水陆运输和各种工匠施工的过程,甚至表现巨石滚下砸伤工匠的细节,还表现了宫殿落成后举行大法会,在白宫墙上晒大佛的宏伟场面。在展现桑耶寺的画面上,则与戏剧歌舞和百艺杂耍等庆典活动画在一起;又如在描绘甘肃拉卜楞寺的画面上则以近似白描的手法表现了寺庙的全貌,而且在院内广场及院外四周画了跳神、朝佛,甚至搭建帐篷,骡马运输,进行商贸活动的生动景象。  还有一种表现“大手印、大脚印”“八大佛塔”等圣迹唐卡,多以黄金和朱砂制作,并写有藏文或梵文密咒。这类唐卡一般是上师密传给弟子或寺院进行修行供养的圣物,故存世稀少,弥足珍贵。  八、藏医历算唐卡  藏医唐卡,藏语称为“门唐”,它是以藏医藏药为题材的挂图唐卡。主要内容来自藏医创始人宇拓·云丹贡布在8世纪撰写的藏医巨著《四部医典》所绘制,并早在13世纪就开始以挂图形式出现。而最有影响力并沿用至今的是17世纪由勉唐派著名画师洛扎·丹增罗布根据第司·桑吉嘉措所编著的《四部医典·蓝琉璃》中的藏医理论、药物知识所主持绘制的系列藏医药挂图唐卡,全套共79幅,以巧妙的构思、写实的手法,准确、生动地将藏医药知识图像化,具有教学功能与审美价值,成为传授藏族医学全面而系统的珍贵教材。  另一类为“孜唐”,指天文历算类唐卡。这是流行于藏区的一门古老学科。主要是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预测四季的变化,以印度时轮历中的土轮、水轮、火轮、风轮确定年、月、日、时来分析推算万事万物的兴衰。后来又吸收汉地的历算法和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并结合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来进行丰富和完善。从13世纪开始编制各类藏文历书和唐卡挂图来表现天象,从而和藏民族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联系在一起。  九、民间说唱唐卡  说唱唐卡起源很早,可追溯到古印度“吟唱诗人”及西藏古老的寓言、谜语文化,据说也是苯教传播教义的一种方式。其主要内容可划分为“喇嘛玛尼”和“格萨尔王传”两类。喇嘛玛尼唐卡也被称为“玛尼布画”,因说唱艺人多为喇嘛,在说唱中不断地念诵“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故称这种说唱为“喇嘛玛尼”,称说唱艺人为“玛尼巴”或“罗钦巴”。内容主要为各类民间故事、传记文学及八大藏戏等,以通过生动的表现形式来宣传伦理道德、因果报应等宗教观念,并为民众驱灾祈福等。民间说唱唐卡,157x106cm  “格萨尔王传”唐卡也称为“仲唐”,主要根据在民间广为传颂的藏族英雄格萨尔来编排绘制。而格萨尔的传奇人生和非凡功绩本身就来自于民间的伟大创造。据说格萨尔英灵四处游荡以托梦和幻化等方式进入先知先觉者体内,再以吟唱的方式进行传播而永无止境。所以艺人在说唱“仲唐”时常常仿效格萨尔形象,头戴方形战盔,身穿铠甲,腰挎弓箭,盔顶插两面小旗,脸上还得蓄上格萨尔式的卷曲小胡须,从而再现格萨尔英姿。  说唱类唐卡与供养于佛殿经堂的宗教唐卡有很大的差异:一是在内容上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主体,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与世俗生活情调。二是在传播方式上主要是在游动中进行,可走村串户或在大庭广众之下以说唱、表演、互动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三是在绘画上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束缚,让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成为唐卡艺术中一种独特的形式。  十、苯教唐卡  苯教唐卡为唐卡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佛教与苯教(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发源于中亚,已有18000多年历史)在长期抗衡的过程中相生相克,互为融汇,而形成外在形式极为一致,内有本质区别的现象。尽管苯教的历史比藏传佛教早了很多,但从西藏中世纪走向弱势,故传世的苯教唐卡极为稀少,所以我们只能从近代的苯教唐卡中来探索其特征和规律,并比较出二者的差异。  唐卡作为如此特殊的一类艺术,绘制也极为复杂,要求极为严格,每一幅唐卡的绘制,都必须按照经书的仪轨规范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千百年来经不断完善,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工艺程序:1.绘前仪式;2.制作画布;3.构图起稿;4.着色染色;5.勾线定型;6.铺金描银;7.开眼;8.缝裱开光。这样制作出的精美唐卡已超越了作为宗教膜拜的单一作用,开始满足世俗大众的多方面需求,成为一种以宗教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的独特艺术品,具有:庄严道场、历史记载、心灵教化、修行观想、密法灌顶、知识传播等多种功能。

尼西黑陶

2019-07-12

一、简介  尼西是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一个藏族乡村,是旧时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在这里一直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民间的制陶工艺已世代相传近千年,尼西黑陶享誉滇西北及全藏区,在中国黑陶艺术中独具一格。这种陶具大方美观,广泛的使用于滇西北部以及我国的藏区,烹饪饪出的食物有着现代化的炊具所无法提供的地道的泥土味。  二、工艺特色  黑陶的制作主要分三个步骤来完成,即:选料、加工、烧结。黑陶的选料是保证质量的主要环节,加工的质量好坏取决制作者的艺术修养,采用独特的烧结工艺使陶变黑是黑陶的最大特点。黑陶的材料主要含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锰等元素。比例较大的是氧化硅与氧化铝,分别占66.32%和14.90%。  从众多出土的黑陶看来,多数黑陶原料  属黄河冲击下来的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由于这种材料的可塑性好,因此一直沿用至今。红胶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比较细腻。好的制陶材料要经过凉晒、风冻、淘洗、沉积这样几个过程。采来的红胶土要有专门的存放地点,首要条件是:有足够的阳光,地面高于周围,要经常反晒,最好是经过5年以上风冻的陈泥。风冻了的红胶土不易开裂,且使用方便。多数制陶者都有保存完好的这样的材料。在加工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有的泥浆水必须通过滤网!首先把风冻好的红胶土倒入搅拌池然后加水进行细致的搅拌,在搅拌的同时要不断地观察泥浆的密度;如果太大会很难通过滤网,在就需要多加入水来稀释泥浆。通过滤网的泥浆流入沉淀池,这样一直到沉淀池冲满为止就等于完成了整个材料的淘洗过程。最后用纱窗盖好以防灰尘进入。  三、工艺过程   为了保证黑陶的质量,对材料首先要进行淘洗,淘洗的目的是过滤不必要的杂质,一般使用120#的滤网作为最高标准。淘洗材料的设备需要有一个高于地平面1米的水泥池,它的长与宽可以根据规模来确定。一般是2x3米;在泥池的底部留有一5cm直径的圆空,主要是方便排放泥浆水;紧挨泥池的就是一个长15米,宽1米的沉积池,沉积池是存放搅拌好的胶泥水的上面盖有窗纱的一个专门设备。所有沉积泥将在这里变成优质的制陶材料。  尼西黑陶是香格里拉尼西汤堆村的一种红土而制成的。如果说建水紫陶世温文尔雅,赏心悦目的话,那尼西黑陶就犹如藏族大汉,奔放豪爽。同样是由红土制成,而汤堆村的红土烧出来的陶土就是墨黑的。尼西黑陶是如此的神秘,可它烧制的方法却十分简单。把红土制成的器皿堆在地上,上面铺上稻草,用火点燃。  四、艺术价值和历史传承  尼西汤堆村位于香格里拉县西北部,介于北纬27度51秒—28度51秒,东经99度21秒—99度37秒之间,海拔2960米,距县城33公里。汤堆村地处干热河谷地带,粮食作物以青稞、小麦、包谷、洋芋为主。全村总人口140余户,700多人,均为藏族,其中有22户家庭制作黑陶,生产陶器时间大多是在农闲时进行。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德钦永芝、纳古、石底,香格里拉县尼西、幸福、奔东等地发掘300余座石棺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黑陶随葬品。其中出土器物的典型器大鉴耳陶罐,与尼西汤堆现今烧制的黑陶罐无论是从制作工艺、器型、质地等都具有众多的相似处,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迪庆的土著先民就已经熟练掌握黑陶制作烧造技艺。  尼西乡汤堆村黑陶工艺不仅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而且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近年来,在香格里拉知名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迪庆,汤堆村的原始制陶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尼西乡成立了“香格里拉尼西黑陶有限责任公司”,并在独克宗古城和汤堆村德维路开设了10余家黑陶销售网点,使产品远销国内外。  孙诺七林云是南省高级民间工艺师,从11岁开始跟爷爷罗布思珠学艺,做了43年土陶,最让孙诺七林得意的还是教徒弟。汤堆村136户人家,有20多户做土陶制品,全是跟他学的。外乡也有慕名而来的,只要肯学,他都教。大儿子会做土陶,孙诺七林和大儿子做陶器,一年能有一两万的收入。他家的产品远及美国、日本、瑞士和印度,订货最多的是台湾客商。尽管如此,他依然以销售给附近的藏民为主,因为他并不热衷于生产工艺品,或是城里人使用的花瓶,烟灰缸一类的产品。同样,孙诺七林不管外人把他的产品当成什么艺术品,只是依寻着古老的土法,继续地做着。一是他的产品价格非常便宜,就是生活用品的价,并没有因为他是名人而把价钱提的高高的,二是他的产品依然保持着简洁粗犷的形式,这点是非常难得的。而在一些饭店,旅游景点出售的黑陶器,价格昂贵,而且图案现代繁复,十分媚俗。

掐丝唐卡

2019-07-12

珐琅掐丝唐卡简介:  以中国传统掐丝为基础,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探索,使传统工艺与汉藏文化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了青藏高原的又一道艺术风景线——“掐丝唐卡”这一独特艺术种类,为唐卡赋予了高雅华贵的气质,使青藏高原的唐卡艺术得以更完美的展现与升华。  其工艺特点:内涵丰富,色彩明亮,立体感强,且不褪色。适用于人物,花鸟等为内容的手工艺品制作。尤其以制作佛图唐卡工艺更胜一筹。传统工艺与现代风格相结合后,使古老的唐卡融入了时代的气息。色彩更艳丽,内涵更丰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好礼品。掐丝唐卡——宗喀巴大师 掐丝唐卡——西方三圣

堆绣——碎布上的浮雕艺术

2019-07-12

堆绣大师桓贡(中)正和师徒们正在制作堆绣(中国网石宇昕摄影) 堆绣大师桓贡作品(中国网石宇昕摄影)  中国网9月7日讯(记者石宇昕)在一个幽静的藏式民宅里,堆绣大师桓贡正和徒弟们围着小火炉,用剪刀精心裁下一片片碎布,经仔细摆放后,一幅惟妙惟肖的布画跃然纸上。  用绸缎制作的唐卡  在黄南州桓贡热贡同仁艺术职业培训学校里,桓贡一边展示自己制作的堆绣,一边讲述他与堆绣布艺结缘的故事。桓贡在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里共创作了2000多幅工艺精美、栩栩如生的堆绣作品,价格更是从几千到数十万不等。  记者了解到,以佛画为主要内容的堆绣,是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所设计的各种图案形状,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用彩线绣制而成。藏语里的堆绣称为“规唐”,意为用绸缎制作的唐卡,它采用浮雕与刺绣巧妙相结合的手法,将艳丽的五彩绸缎经过精心的裁剪、细心的熨烫和粘贴拼接,成就一幅幅做工考究、色彩艳丽,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佛教艺术品。从广义上讲,堆绣属于唐卡的一种。  “制作堆绣是个精细活儿”  据悉,堆绣的工序一般有图案设计、剪裁、堆贴、绣制,个别图案部分上色等。其中,绘制这道工序就需要学习五六年的时间。桓贡告诉记者,制作堆绣是个精细活儿,首先要在底布上绘出图案,之后,按照绘制的图案设色选料剪裁,按整体构图一点一点的进行拼堆。最后,再用乳胶粘贴,熨烫定型。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最便宜的堆绣也可以卖到七八百元。  桓贡说,大幅堆绣作品的起稿有着很大的难度,要求画师有深厚的功底。画师要根据“造像量度经”通过计算,把一副几百平方米的大画,分别画在数十张乃至成百张的纸上,再逐一地经过制作拼贴,做到天衣无缝。桓贡的一幅比较得意的作品是三个人辛苦忙碌四个月才得以完成的。  “希望堆绣可以传承下去”  桓贡从20岁的时候开始带徒弟,徒弟们在他这里学习和工作,获取相应的报酬,这三十多名徒弟大都是自己村子里的。桓贡觉得,他们年纪轻轻,却荒废了农耕之外的所有时光,太过可惜,于是决定尽自己所能教授更多人一些技能。当记者问及桓贡是否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时,桓贡淡淡一笑,“希望堆绣可以传承下去,而且市场这么大,每年也有很多订单,所以从来不担心。”  桓贡等老艺人口传手教,把自己的堆绣技艺传授给了村里爱好艺术的青年,使得堆绣成为村里大多数农民的主要副业,更使黄南州同仁县年都乎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热贡“堆绣村”,堆绣艺术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生活也因堆绣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喜欢堆绣的艺人们正在一批一批地茁壮成长起来,古老的堆绣艺术有了继承者,有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希望。堆绣大师桓贡作品(中国网石宇昕摄影)堆绣绘制图(中国网石宇昕摄影)堆绣艺人在进行粘剪工序(中国网石宇昕摄影)堆绣艺人在粘剪碎布(中国网石宇昕摄影)堆绣作品(中国网石宇昕摄影)
< 123 >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