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图片名称

乡村华尔滋----尼西情舞(一)

2015-12-15

在云南迪庆藏区,香格里拉县的尼西乡是个歌舞之乡,有名的尼西情舞就源自于这一带。尼西情舞以汤满村情舞为主要代表,尼西乡各村都有自成特色的情舞,歌词大体一样,但声调不同,汤满的声调大都拉得长一些,这需要更深厚的底气,更高亢的嗓子。不过这似乎并不成为一个难题,人们形容这里的人们“会说话的都能唱歌,会走路的都能跳舞。”从七八十岁的老者到十几岁的少男少女,都是情舞的乡间舞蹈者。

藏戏的由来

2015-12-02

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剧种。起源关于藏戏的起源问题,有人竟与八世纪时莲花生在桑耶寺开创的“跳神”联系在一起。其实,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八世纪,赤松德赞执政时期,桑耶寺落成之后,从天竺请来的高僧莲花生,根据佛祖释迦牟尼关于佛教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学说中的瑜伽部、无上瑜伽部里金刚舞一节,组织跳神法会,驱鬼酬神,为寺院开光。莲

藏族锅庄舞的来源及意义

2015-12-02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这便是人们对内容丰富的锅庄舞的赞誉。锅庄舞其实是一种欢乐舞,所以凡遇喜在佳节,人们就不分老幼地欢跳。如迁居新房,结婚办喜事,春节、端阳节,男女老

藏族巴叶

2015-12-02

弦子,又称"谐"、"叶"、"巴叶",是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一般由男子演奏。弦子舞,也常称为"弦子",是在乐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弦子舞分布于西藏东部及云南、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区,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跳弦子舞时没有固定的场所,可在较平坦的地方,如院坝、房顶、房间内都可以成为舞场,凡爱好者,男女老幼皆可涉足舞场。每逢佳节、喜事或重大集会,人们便

西藏说唱艺术

2015-12-02

藏族人民在还没有自己文字的远古时代,就开始以口头说唱的形式,艺术地反映自己的生活,抒发思想感情,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表现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在藏族地区主要有以下一些民族说唱艺术品种:①岭仲,即格萨尔说唱;②仲和仲鲁,即说唱故事;③古尔鲁即道歌;④堆巴和谐巴,即赞词和祝颂;⑤百;⑥喇嘛玛尼;⑦折嘎;⑧扎年弹唱;⑨夏;⑩藏语相声繴;还有更小的如甲、盖热,等等。1、岭仲在中国少数民族诸多史诗中,大约产生

唐卡中分类介绍---菩萨

2015-12-02

1、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Sahasrabhuja-Avalokiteshvara)佛、菩萨爱护众生,给予欢乐谓之“慈”(与乐);怜悯众生,拔除苦难谓之“悲”(拔苦)。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根本之首和颜悦色、洁白如玉,昭示成就伟业;正面之首别具三只慧眼;其上为增广三首,笑颜永驻,示成就繁荣之大业;再其上为威福三首,面目狰狞,威风凛凛,显成就威震天下之宏业;威福之上为忿怒三首,威严飒然昭成就威猛之功德

神秘的玛尼石

2015-12-02

“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玛尼堆”是指在石板或经加工而成的石头上刻有藏文经文、“六字真言”或刻有动物图纹、神灵图像、朗久旺丹图纹等的石板或石头垒起来的石堆。也有不刻任何图纹的各种小石块堆成的石堆。藏族地区的石刻“玛尼堆”随处可见,数不胜数。藏族对佛教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男女老幼都以做佛事为崇高。在广袤的草原上、偏僻的山沟里,人

世界最长史诗 格萨尔王传

2015-12-02

《格萨尔王传》是中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英雄史诗。它原是西藏民间流传千余年的口头文学,现已整理成书。全书共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国际上有人称它为“东方的荷马史诗”。一、史诗的诞生及其意义这部不朽的史诗,大约产生古代藏族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国家政权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即公元3至6世纪之间;吐蕃王朝建立之后(公元7世纪初叶至9世纪)得到进一步充实;
< 1 > 前往